全部 图书 期刊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专家 纪念场所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明武宗评述
作者: 蓝东兴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太祖实录》  明武宗  《明通鉴》  权力冲突  《万历野获编》  李东阳  个性解放  官僚士人  张居正  《明经世文编》 
描述:明武宗评述
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一
作者: 朱易安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个时期  批评史  兴象  李东阳  历史时期  李梦阳  唐诗观  诗品  格调派  唐诗学 
描述:明代是唐诗学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格调派唐诗批评则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格调派把体制、声律看成唐诗的最基本素质,认为诗人的性情、诗歌的兴象风神最终可以体现在诗歌的体制声律上。他们努力通过体制、声律去寻求唐诗的兴象风神和诗人的性情,并以此作为评品唐诗的依据。但由于诗人的性情、唐诗的兴象风神不可能全部显现在体制声律上,因此,格调派唐诗观理论在实际运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格调与性情的冲突。格调派唐诗观延续了整个明代,可分为形成、发展和蜕变三个时期,它的理论体系中格调与性情的矛盾也贯穿于始终。本文着重探讨格调派
论明七子在诗论复古中对民间“真诗”的发微
作者: 董晓萍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论  明七子  诗歌  “缘情”  真诗  李东阳  明代民歌  李梦阳  复古理论  文艺 
描述:正统诗论是民俗文艺的营养源。在我国封建社会文学发展史上,这种不同阶层文艺观念的互补,往往是通过封建知识分子内部各种文艺见解冲突的形式完成的。越是两层文艺发展得不平衡,两种文艺思想的冲突就越激烈,民俗文艺也就越活跃地从正统诗论中选择养料,丰富自己,直到双方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明七子在诗论复古中对民间“真诗”的发微,与明代中叶民歌理论产生的关系,正好体现了这一过程的开端。
简论明代湖南人才群的兴起
作者: 黄启昌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湖南地区  科举制度  湛若水  湖南书院  王夫之  李东阳  王守仁  湖南人才群  岳麓书院  湖湘学 
描述:简论明代湖南人才群的兴起
重估明代诗歌的价值
作者: 羊春秋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诗  明代诗歌  诗歌主张  诗歌创作  王世贞  李东阳  李梦阳  钱谦益  “七子”  公安派 
描述:重估明代诗歌的价值
明诗正变论(有关衍展进程的描述与文化特质之剖析)
作者: 乔力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七子派  何景明  文化特质  明诗  正变论  王世贞  衍展  李东阳  李梦阳  审美理想 
描述:明诗正变论──有关衍展进程的描述与文化特质之剖析乔力本文所说的“正”、“变”,并非揄扬褒贬的主观式判断,它只是描述整个明代诗歌发展过程所使用的客观术语。这牵涉到具体评论方法、标准。本文拟对之作些探索。一中国诗歌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构建起相对稳定连续性...
米芾苕溪诗卷
作者: 集锦  来源:文物 年份:196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米芾  米友仁  真迹  鉴定  苕溪  李东阳  故宫博物院  影印本  北宋  襄阳 
描述:北宋米芾(1051—1107)所书苕溪诗,纸本(凡四接纸,据《大观录》说是澄心堂纸),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行书自书诗,原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下五言律六首,后书"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全卷计85行(见图)。另纸为其子米友仁跋,文云:"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又另纸有明李东阳跋。卷
古代咏雪诗平议
作者: 王星琦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雨雪  《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  思想和艺术  麓堂诗话  古代咏雪诗  咏物诗  《乐府诗集》  李东阳  发生与发展 
描述: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雪诗”,成为咏物诗中的一大门类。元人方回所辑评的《瀛奎律髓》卷二十一,就是“雪类”咏物诗,共选唐宋人五、七言诗87首。《四库全书》中的《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十四亦为“雪类”,选历代古、近体诗逾百首。类似咏物诗选中的“雪类”诗,一般只辑集篇幅较短的作品,又因着眼点不同,取
《小招隐馆谈艺录》(四)
作者: 王礼培 陈书良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者  诗派  五言古诗  李东阳  钱牧斋  盛唐  谈艺录  后七子  文学家  金元明清 
描述:续卷三论金元明清四代诗派马伯庸、袁伯长才气开张,在杨、揭、范三家之上,而得名反次之,知人论世,以俟后之不随流俗俯仰者。注: 马祖常,字伯庸,天山人,元诗人,有《石田集》。袁桷,字伯常,宁波人,元学者,有《清容居士集》、《易春秋说》。
明代文学理论中的“自得”说
作者: 王珽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得”说  反拟古  封建伦理  李东阳  圣贤  个性解放  艾南英  明代文学  陈子龙  复古派 
描述:“自得”之说,首见于《孟子》。《离娄·章句》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财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以其自得之也。”孟子所说的“自得”,是指君子自省而在心灵上达到的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契合的一种境界。延至明代,文学家们按过孟子的“自得”说而论文学。在各个不同时期给“自得”以不同的内涵,这就使我们能够透过他们对“自得”的不问解释,洞见明代文学思潮演变的历史轨迹。
上页 1 2 ... 23 24 25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