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专家 纪念场所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由文人雅集图向官员雅集图的成功转换:析明代《杏园雅集图》中的转换元素
作者: 付阳华  来源:美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杏园  石屏  肖像性  文人雅集  西园雅集  转换  元素  明代  杨士奇  官员 
描述:《杏园雅集图》是绘制于明正统年间的一幅具有肖像性质的雅集图。据明正统年间阁臣杨荣的《文敏集》、杨士奇的《东里续集》以及嘉靖年间阁臣李东阳的《怀麓堂集》记载,这幅画由宫廷画家谢环绘制,画卷绘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的农历三月初一,时值阁臣们的沐休假期;图中人物为杨士奇、杨荣、王直、杨溥、王英、钱习礼、周述、李时勉、陈循9位朝中大臣以及画家谢环;雅集的地点是杨荣的府邸——杏园;雅集之后,图卷摹写多本分藏于雅集诸官员之手以为纪念。
明代吴文化与馆阁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钱福《明日歌》谈起
作者: 郭皓政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陵派  馆阁文化  《明日歌》  吴文化  钱福 
描述:《明日歌》的作者钱福是明代弘治年间状元,是茶陵派领袖李东阳的门生,曾供职于翰林院,但由于未脱"吴中习尚",最终被馆阁拒之门外。研究其人其文,有助于考察明代前期吴文化与馆阁文化的关系。明初流行的台阁体
明代吴文化与馆阁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钱福《明日歌》谈起
作者: 郭皓政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陵派  馆阁文化  《明日歌》  吴文化  钱福 
描述:《明日歌》的作者钱福是明代弘治年间状元,是茶陵派领袖李东阳的门生,曾供职于翰林院,但由于未脱吴中习尚,最终被馆阁拒之门外。研究其人其文,有助于考察明代前期吴文化与馆阁文化的关系。明初流行的台阁体与吴
明代吴文化与馆阁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作者: 郭皓政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陵派  馆阁文化  《明日歌》  吴文化  钱福 
描述:《明日歌》的作者钱福是明代弘治年间状元,是茶陵派领袖李东阳的门生,曾供职于翰林院,但由于未脱“吴中习尚”,最终被馆阁拒之门外。研究其人其文,有助于考察明代前期吴文化与馆阁文化的关系。明初流行的台阁体
从状元文风看明代台阁体的兴衰演变
作者: 陈文新 郭皓政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兴衰演变  状元文风  翰林院  明代  台阁体 
描述:状元至明代始成定制。状元及第后主要供职于翰林院,并以进入内阁为目标,状元文风与台阁体之间因而关系密切。从永乐到弘治年间,这是台阁体的黄金时代。大体说来,洪武年间是台阁体的准备期,状元吴伯宗便是一位
明代各科庶吉士數量、姓名、甲第、地理分布及其特點考述
作者: 郭培貴  来源:文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庶吉士制度是明代創立並長期實行的選拔與培養朝廷後備高級和重要官員的制度.據統計,明代有八十七位閣臣出身於庶吉士,占閣臣總數的53.7%;著名閣臣解缙、丘濬、李東陽、楊廷和、嚴嵩、高拱、張居正、王家屏
明代“词赋属诗”说辨析:兼论明赋的理论嬗变及创作倾向
作者: 陈昌云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辞赋属诗  辨析  赋论 
描述:"辞赋属诗"说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先驱李东阳提出的赋学观点,后人多有附和.此说与传统的"辞赋属文"观念不合,也与明代文集编撰的实际体例相冲突,遭到当时一些文人的批评."辞赋属诗"说是在明代诗文复古主义
明代“辞赋属诗”说辨析——兼论明赋的理论嬗变及创作倾向
作者: 陈昌云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辞赋属诗  辨析  赋论 
描述:“辞赋属诗”说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先驱李东阳提出的赋学观点,后人多有附和。此说与传统的“辞赋属文”观念不合,也与明代文集编撰的实际体例相冲突,遭到当时一些文人的批评。“辞赋属诗”说是在明代诗文复古主义
明代五人小品文概说
作者: 胥洪泉  来源:涪陵师专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小品文  明代 
描述:本文为郭预衡先生主编《明代小品文合集》中,作者编注“于谦等五人’之册的“前言”,概括介绍于谦、程敏政、李东阳、罗、杨慎等车位作家的生平,扼要评价他们的小品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王阳明与明代文人的交谊
作者: 钱明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代文人  王阳明  交谊 
描述:由于钱德洪在编撰《阳明全书》时曾根据阳明本人的意愿 ,对其早年的“未定之论”采取多不汇入的方针 ,所以在《全书》中很少辑录或干脆不记阳明与当时“泛滥于辞章”者的诗文之往来与个人之交谊。记载较为详细的惟有号称“吴中四才子”的徐祯卿 ,其余的或者只在《年谱》中提到姓名 (如李东阳、李梦阳 ) ,或者作为论辩对象而载于《传习录》中 (如顾 ) ,或者根本不作任何记载 (如郑善夫、唐寅 )。其实这些人都与阳明有过往来并结下了友谊
首页 上页 1 2 3 ... 13 14 15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