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专家 纪念场所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604)
期刊(6527)
图书(2552)
会议论文(361)
学位论文(229)
专家(51)
图片(38)
视频(21)
纪念场所(3)
新闻(1)
按栏目分组
名人研究 (19273)
株洲名人 (51)
图片集锦 (38)
影像中心 (21)
纪念场所 (2)
家族亲友 (1)
新闻动态 (1)
按年份分组
2018(6085)
2016(918)
2015(820)
2014(621)
2013(736)
2012(1009)
2011(1145)
2010(1131)
2009(993)
2007(423)
2006(339)
2005(381)
2004(212)
2003(127)
2002(206)
2001(132)
2000(153)
1999(117)
1994(115)
1989(58)
1987(97)
1985(85)
1980(80)
1956(8)
1951(20)
1950(42)
1949(67)
1948(19)
1947(9)
1946(4)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1483)
株洲日报(455)
光明日报(94)
香港文汇报(73)
宁波日报(63)
北京青年报(36)
老年生活报(29)
侨报(26)
新晚报(19)
北京晚报(12)
通辽日报(12)
临汾日报晚报版(12)
农村新报(10)
寿光日报(6)
南鄂晚报(6)
汕头特区晚报(5)
信息日报(5)
大报(4)
黄石日报(4)
红山晚报(4)
都市晨刊(4)
中国新闻出版报(4)
连云港日报(3)
青岛晚报(2)
科技文摘报(2)
劳动报(2)
中华新闻报(1)
环球时报(1)
安徽市场报(1)
音体美报(1)
相关搜索词
李东阳论杜研究
作者: 马思思  来源:西南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格调说  李东阳  杜诗评论 
描述: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是唐朝乃至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杜诗批评发端于唐代中期,在宋元两朝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明代又呈现出新的局面。随着杜诗批评视野的不断扩大和批评方法的日趋完善,杜诗学研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为后世杜诗批评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明代前期,政治形势和思想潮流不断发生变化。李东阳作为当时的政治领袖和文坛领袖,为世人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首先,延续前人的杜诗“集大成”说和“正变”观,李东阳进一步阐发了杜诗在多种层面的“集大成”,同时针对“正变”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多元化
李东阳后期心态及文学研究
作者: 韩爽  来源:西南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东阳  后期  文学研究  心态研究 
描述:李东阳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至高的政治地位主盟文坛数十年。他善于引荐后学,在其周围形成一个著名的文学派别——茶陵派,为改革台阁体的弊端、引领复古派的成长、促进明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综观李东阳的整个创作生涯,被后人争议较多的是他的后期阶段:政治上,他身处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尽管竭力隐忍匡救,却难为世人理解,最终舍弃自己的使命,选择致仕,从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文学上,他面临流派的衰微,尽管努力寻求出路,却仍无济于事。因此,李东阳后期无论在心态上还是在文学上都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邵宝及其文学研究
作者: 李瑞  来源:西南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平交游  文学创作  邵宝  思想  文学观念 
描述:邵宝是明中期茶陵派骨干人物,钱谦益称邵宝、石珤、罗玘、顾清、鲁铎、何孟春为李东阳门下“六公”。邵宝的诗歌散文具有一定的创获。本文对邵宝的家世、生平事迹、交游、著述等问题进行考察,并在这一基础上梳理其思想和文学观念,探讨其诗歌和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还原其在明中期的价值和地位。绪论:简单介绍了邵宝其人,阐述了文章选题价值和研究现状,梳理了结构思路。第一章:梳理邵宝家世、生平事迹、交游、著述版本状况。邵宝生于无锡,受其家族熏陶,广学书史、崇儒尚理、温恭孝顺、为官清廉;邵宝先后从师俞铠、庄昶、李东阳,诗文受
中国古典意象史论
作者: 赵天一  来源:西南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象文献  意象论  古典意象  意象史 
描述:“意象”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当下艺术批评中被广泛应用的术语之一,但学界对中国古典意象缺少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论证,用而不论其根源的现象普遍存在,或以为是西方舶入。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中国古典意象予以系统的梳理和必要的说明。第一章主要说明了“意象”诞生之前的“意”与“象”的情况。“象”是一个哲学范畴,学界对于“象”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指称动物的词语演变为一个哲学命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章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出土文物,论证了“象”广泛存在于古中国的历史事实,以及先民与“象”在祭祀、艺术、田猎、休闲、
上页 1 下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