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专家 纪念场所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604)
期刊(6527)
图书(2552)
会议论文(361)
学位论文(229)
专家(51)
图片(38)
视频(21)
纪念场所(3)
新闻(1)
按栏目分组
名人研究 (19273)
株洲名人 (51)
图片集锦 (38)
影像中心 (21)
纪念场所 (2)
家族亲友 (1)
新闻动态 (1)
按年份分组
2018(6085)
2016(918)
2015(820)
2014(621)
2013(736)
2012(1009)
2011(1145)
2010(1131)
2009(993)
2007(423)
2006(339)
2005(381)
2004(212)
2003(127)
2002(206)
2001(132)
2000(153)
1999(117)
1994(115)
1989(58)
1987(97)
1985(85)
1980(80)
1956(8)
1951(20)
1950(42)
1949(67)
1948(19)
1947(9)
1946(4)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1483)
株洲日报(455)
光明日报(94)
香港文汇报(73)
宁波日报(63)
北京青年报(36)
老年生活报(29)
侨报(26)
新晚报(19)
北京晚报(12)
通辽日报(12)
临汾日报晚报版(12)
农村新报(10)
寿光日报(6)
南鄂晚报(6)
汕头特区晚报(5)
信息日报(5)
大报(4)
黄石日报(4)
红山晚报(4)
都市晨刊(4)
中国新闻出版报(4)
连云港日报(3)
青岛晚报(2)
科技文摘报(2)
劳动报(2)
中华新闻报(1)
环球时报(1)
安徽市场报(1)
音体美报(1)
相关搜索词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主题
作者: 孙秋英  来源:扬州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时间  创伤  焦虑 
描述:时间作为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关键词,早已被广大评论者注意到。颜元叔在《白先勇的语言》里最早指出“白先勇是一位时空意识、社会意识极强的作家”,欧阳子在他的基础上,通过对《台北人》系列小说的进一步剖析,得出结论:“潜流于这十四篇中的撼人心魄之失落感则源于作者对国家兴衰、社会剧变之感慨,对面临危机的传统中国文化之乡愁,而最基本的,是作者对人类生命之‘有限’,对人类永远无法长保青春,停止时间激流的万古怅恨。”尽管如此,作者却仍觉意犹未尽:“欧阳子说整部《台北人》讲的都是时间——过去与现在。其实,从开始写作以至现在,也许就只讲了那么一点。” 时间主题是白先勇小说创作中最核心的主题。从这一主题出发,不仅可以探测到白先勇小说深蕴的生命内涵,而且能够较为完备地梳理出作者的创作轨迹,也为打开白先勇小说研究的新局面提供了可能性。本文意欲从时间的畏、伤、哀三个心理层面,通过论述时间流逝对青春和生命的剥夺给个体人所带来的悲剧性体验,进而关注在此境遇下小说人物对救赎的寻求,及其书写本身对书写者所具有的生命超越意义。在论述方法上,笔者试图从时间腐蚀性与吞噬性出发,以情感、文化、历史为媒介,把白先勇小说的整个创作过程都纳入到时间的框架里进行考察。笔者抛开以往评论者在时间的架构功能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着重从时间心理经验出发来把握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主题。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时间之畏:青春易逝的焦虑。从时间的腐蚀性出发,通过时间对青春所预示的真与美的侵蚀与剥夺,来解读白先勇小说中的成长焦虑与衰老焦虑,进而论述时间之畏背后的青春理想主义情结。 第二章时间之伤:人生如寄的虚无。从时间的吞噬性出发,通过时间终结对生命所预设的死亡归宿,来解读白先勇小说中的文化、历史危机的双重书写,进而论述时间之伤背后的生命幻灭与沉沦。 第三章时间之哀:向死而生的悲怆。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通过人对时间的绝望反抗来解读白先勇小说中的爱与艺术的救赎意义,进而论述时间之哀背后生活与艺术的永恒悖论。
上页 1 下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