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专家 纪念场所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604)
期刊(6527)
图书(2552)
会议论文(361)
学位论文(229)
专家(51)
图片(38)
视频(21)
纪念场所(3)
新闻(1)
按栏目分组
名人研究 (19273)
株洲名人 (51)
图片集锦 (38)
影像中心 (21)
纪念场所 (2)
家族亲友 (1)
新闻动态 (1)
按年份分组
2018(6085)
2016(918)
2015(820)
2014(621)
2013(736)
2012(1009)
2011(1145)
2010(1131)
2009(993)
2007(423)
2006(339)
2005(381)
2004(212)
2003(127)
2002(206)
2001(132)
2000(153)
1999(117)
1994(115)
1989(58)
1987(97)
1985(85)
1980(80)
1956(8)
1951(20)
1950(42)
1949(67)
1948(19)
1947(9)
1946(4)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1483)
株洲日报(455)
光明日报(94)
香港文汇报(73)
宁波日报(63)
北京青年报(36)
老年生活报(29)
侨报(26)
新晚报(19)
北京晚报(12)
通辽日报(12)
临汾日报晚报版(12)
农村新报(10)
寿光日报(6)
南鄂晚报(6)
汕头特区晚报(5)
信息日报(5)
大报(4)
黄石日报(4)
红山晚报(4)
都市晨刊(4)
中国新闻出版报(4)
连云港日报(3)
青岛晚报(2)
科技文摘报(2)
劳动报(2)
中华新闻报(1)
环球时报(1)
安徽市场报(1)
音体美报(1)
相关搜索词
颜元叔与其狂飙的文学批评年代
作者: 卢玮雯  来源:中兴大学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新批评  颜元叔  文学理论 
描述:五、六○年代,台灣文學創作在戰鬥文藝的氛圍中嘗試開創文學的各種可能,文學批評卻相形荒涼。直到六○年代中期開始,台灣文學批評有了重大變化,一個影響日後台灣文學批評與文學概念的新風潮開始醞釀,開創起這新風氣、帶領這段風潮的中心人物便是「顏元叔」。顏元叔是六○年代中期至七○年代初竄起的文學評論者,以作一個專業文學批評家為志,引介英美新批評等文學理論到台灣並大力推行批評實踐。他的文學主張與批評為台灣文學界帶來許多刺激與挑戰,留下至今影響深遠的貢獻。然而如今談論七○年代的台灣文學時,卻甚少有人提起這位當初稱霸於文壇的批評家,今日我們在建構臺灣文學面貌時,對於一位開創台灣文學批評新局的重要文學家,應該要有更多的探討,不應塵封他於歷史塵埃之中。本論文以顏元叔在六○年代中期開始至七○年代末的文學批評活動為研究範圍,考察其對台灣現代文學批評在理論的建立與實踐方面所做的貢獻,探討顏元叔狂飆而起的六○年代末至七○年代結束,試圖將顏元叔如何崛起發展又是為何離場做一個釐清。研究方法將以顏元叔的文學批評為出發點,向外輻散論及同時代與顏元叔交鋒的文學界、批評界的作家、學者,顏元叔對文學批評帶來的刺激以及其他文學參與者與顏元叔的互動等都是研究焦點。在顏元叔逐漸被淡忘的今日,重讀顏元叔的批評文字試圖與其對話,是本論文的目標,在一切翻捲的漩渦沉澱後,期望能將顏元叔的功與過做一個初步探討,以開啟日後更豐富的研究討論。以下是本論文各章節的簡要說明:第一章「緒論」,詳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方法與範圍。第二章「顏元叔與當代文學批評」,討論顏元叔出現以前台灣文學界的景況與顏元叔的批評作為有什麼樣的關係,以及顏元叔登場後他大開大闔的作風和風雲變動劇烈的七○年代產生什麼樣的交互作用。第三章「顏元叔文學理念的建構」,探討顏元叔文學信念承繼於何處,又是如何發展為個人理論與文學批評準則。第四章「顏元叔的新批評實踐」分別,檢視顏元叔關於現代小說、現代詩與古典詩的實際批評文章,探討他在推廣新批評理論之時,又是如何實踐新批評,而他的實踐又給台灣文學帶來什麼樣的刺激。第五章「結論」敘述顏元叔在台灣文學界的退場以及他所留下不可忽略的成就,以及他扭轉台灣文學批評風氣方面不可磨滅的貢獻,期待藉由本論文引起更多研究者投入「文學批評再批評」的開發與研究。
想像世界•发现台湾: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历史考察
作者: 刘于慈  来源:中兴大学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世界想像  研究史  台湾主体  现代主义 
描述:本文研究重點從「研究史」的角度切入,檢視「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的發展景況,探究不同時期、不同學術階段,學者如何援引不同的理論架構詮釋現代主義文學,彼此間的差異觀點為何?藉以觀察現代主義思潮與台灣歷史文化發展之關係。並從「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的脈絡中,關照台灣主體流動的變化,台灣的知識份子如何在與西方的依違關係之下,構築「台灣」與「世界」的地圖想像,在「世界」、「中國」、「台灣」三個象徵座標當中,如何彼此對應參照,從中衍生不同時代對世界的想像圖景。筆者擬將「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的發展脈絡,由觀點特色與代表人物為軸,區分為幾個階段性的研究特徵:第二章從夏濟安與顏元叔的觀點出發,學院派援引新批評理論分析文本,以文學形式作為標準,建立現代主義的美學典範,隱含台灣與歐美的接受關係。第三章從陳映真和葉石濤的觀點出發,從社會背景進入文學研究,陳以「人」為焦點;葉以台灣的「土地」空間為關照,雙方皆批判現代主義的虛無、親美,台灣與歐美之間轉為排拒關係,世界地圖的想像產生扭變,台灣主體逐漸在場。第四章由張誦聖的論點切入,他透過文學場域的觀念重申現代主義有其生發的社會背景因素,並以文學體制的觀點,強調現代主義文學具有藝術自主、菁英美學的特色,對世界地圖的想像裡,「台灣」形象空泛,並僅存菁英。第五章以多元現代性為題,九○年代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形塑多重的辯證情境,陳芳明和邱貴芬以後殖民視角為主,站在台灣想像世界,並納進第三世界作為研究取徑。 回顧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的歷史變貌,探析研究史之觀點差異與文化氛圍,辯證台灣與世界主體挪移之觀念,得知現代主義文學和鄉土文學並非二元對立的關係。在台灣的空間想像中國;或者在台灣的空間想像台灣,抑或認知台灣處於第三世界的位置,透過第三世界想像世界地圖,皆是經由與西方的對應關係,確立自身(主體)在世界的位置。因此,全面性關照「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的發展圖像,可重新審視現代主義文學之定位,並進一步勾勒台灣精神史的移動軌跡。
上页 1 下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