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专家 纪念场所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名人研究 (1)
按年份分组
2018(1)
按来源分组
台北艺术大学(1)
相关搜索词
从使命到天意 论哈姆雷特的转变
作者: 吴致莹  来源:台北艺术大学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灵知主义  哈姆雷特  忏悔  独白 
描述:Harold Bloom在其著名的莎評巨著Shakespeare: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一書中提出,從Ur-Hamlet到Hamlet,莎士比亞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作品。他接續Peter Alexander的觀點,將Hamlet的前身Ur-Hamlet視為莎士比亞的作品(而非Thomas Kyd的),並以此說明《哈姆雷特》呈現了莎士比亞那不斷自我修正的痕跡。Bloom在哈姆雷特身上也看到這樣的自我修正。他與Jenkins都指出,第五幕的哈姆雷特已經從前四幕的哈姆雷特轉變成另一個人。本文從「使命」(calling)與「天意」(providence)的角度,說明我對於「哈姆雷特的轉變」的理解。使命、天職或呼召(calling)內涵著宗教的概念,它表示「上帝安排的任務」。哈姆雷特受教於日爾曼的威登堡大學,是莎士比亞創造的人物中,最具有新教悲劇精神的人物。在路德派的神學裡,人們找不到塵世生活的根基;哈姆雷特在這樣的憂鬱裡,也找不到復仇的著力點。第五幕的哈姆雷特從大海回來,他不再相信命運與他的對話:預兆,他說:There is special providence in the fall of a sparrow。他放棄復仇作為連接無限界的使命,他遙望不可知的天意,在塵世生活中形塑自我的生命。本文第一章從顏元叔先生的「三個同心圓」理論出發,分層討論《哈姆雷特》。第二章則從傅柯的「說真話」概念,理解哈姆雷特的瘋狂與雙關語。第三章將靈知主義者的世界與哈姆雷特身處的丹麥放在一起,使我們靠近哈姆雷特的孤獨處境。第四章從奧古斯丁的懺悔、天主教式的懺悔與英詩戲劇性獨白的比較中,理解哈姆雷特那種自我竊聞式的獨白。第五章則比較中世紀與宗教改革後的巴洛克世界,從中說明使命、天意與哈姆雷特轉變之關係。
上页 1 下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