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专家 纪念场所
栏目导航
  株洲名人   (51)
  当代名人   (12)
  近现代名人   (28)
  古代名人   (11)
  名人研究   (19273)
  古代名人   (4382)
  明代   (1753)
  清代   (262)
  唐代   (60)
  元代   (11)
  近代名人   (7261)
  当代名人   (5544)
  图片集锦   (26)
  当代名人   (0)
  近现代名人   (0)
  古代名人   (4)
  影像中心   (17)
  地方视频   (2)
  访谈讲座   (4)
  人物风采   (11)
  当代名人   (0)
  近现代名人   (0)
  古代名人   (0)
4.生物识别:未来安全之星
作者:孙哲南;谭铁牛  日期:2018-07-29 来源 :计算机世界(技术与应用)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有效利用 智能人机交互 学术会议 信息处理 模式识别 智能机器 社会安全 识别能力 
描述:4.生物识别:未来安全之星
首届中国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发展战略论坛隆重召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7-29 来源 :中国安防产品信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论坛 生物识别 技术发展 生物特征认证 中国 
描述:2003年10月25日,首届中国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发展战略论坛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隆重召开。此次论坛是由科技部高新司、公安部科技局和中科院高技术局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和《计算机世界》报社联合承办的。来自科技部、公安部、中国科学院3个主办单位的领导和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人事部、国务院政研室、国务院信息办等部委领导以及学术界、企业界代表2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共商我国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发展大计。论坛上,科技部、公安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并介绍了论坛举办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研究员作了生物特征认证技术主题报告,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劳动部的领导分别作了政府需求报告,微软亚洲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基因研究所、清华大学、三星公司、北大高科等单位作了需求和解决方案的报告。由于生物特征认证技术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国外长期以来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为代表的国内科研机构开始涉足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并且取得了一批关键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但是,中国生物特征认证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仅有以中科院自动化所为首的极少的单位掌握了国际先进的核心算...
面向虹膜识别的光场成像技术研究
作者:张驰  日期:2015-01-01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虹膜识别 Hough变换 Canny算子 Legendre矩 
描述:面向虹膜识别的光场成像技术研究
面向生物识别的特征选择与学习方法研究
作者:王立彬  日期:2015-01-01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虹膜识别 Hough变换 Canny算子 Legendre矩 
描述:面向生物识别的特征选择与学习方法研究
面向多模态生物识别的人脸和虹膜图像预处理方法研究
作者:李海青  日期:2014-01-01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虹膜识别 Hough变换 Canny算子 Legendre矩 
描述:面向多模态生物识别的人脸和虹膜图像预处理方法研究
非重叠多摄像机场景下的目标连续跟踪
作者:蔡莹皓  日期:2009-01-01 来源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数据关联 多摄像机 拓扑关系分析 目标匹配 目标连续跟踪 
描述:现代社会中摄像机作为人类视觉的延伸,已经进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智能视觉监 控系统作为安全监控的一种有效手段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有的智能视觉 监控技术主要包括在单个摄像机下对监控场景中的感兴趣目标进行自动检测、跟踪和分类 以及相应的行为分析。每路摄像机有各自的监控任务,监控系统中摄像机和摄像机的监控 任务之间没有关联。然而由于单个摄像机的视野范围有限,为了满足大范围监控的需要, 就需要多个摄像机协同工作。随着摄像机数目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基于人工的被动监控已 经无法满足监控任务的需要,如何自动分析多个摄像机所拍摄的视频中的内容,真正意义 上实现大范围监控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非重叠多摄像机场景下的目标连续跟踪研究 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 (1)基于表观模型的运动目标匹配和识别; (2)多摄像机区域 拓扑连接关系分析; (3)多摄像机下的数据关联。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①提出了一种基于主颜色信息的运动目标匹配方法;将多摄像机下目标匹配的问题转 换为整数线性规划框架下寻找对应特征点的问题。通过取以边缘点为中心的一个邻 域,计算特征描述子。我们采用主颜色特征对局部特征进行描述。基于主颜色信息 的特征描述方法将视觉感知差异比较小的颜色映射到同一个颜色值,只包含局部区 域最主要的颜色,去除了不重要的颜色带来的干扰,从而降低了特征的维数,减少 了所需的存储空间。另外,我们采用了一种几何约束来剔除不可靠的对应点。本文 提出的方法隐含的融入了颜色空间信息,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②由于监控场景中目标的运动是有目的性的,他们的运动会受到场景中一些特定目的 地的影响,比如“到达区域”和“离开区域”。通过观察一段时间内运动目标在多摄像 机场景中运动的统计特性即可获得多摄像机场景的语义模型。我们将多摄像机场景 的语义模型用一个拓扑连接关系图表示,并提出一种基于非监督学习的多摄像机拓 扑连接关系分析方法。已知多摄像机下这些区域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我们只需要 匹配有着连接关系的区域中出现和离开的运动目标,从而减少了目标匹配的次数, 提高了多摄像机系统效率并且减少了错误匹配的可能。 ③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数据关联分析方法。多摄像机下的数据关联指当出现在 摄像机中的运动目标为其他摄像机下出现过的运动目标时,我们给该运动目标一个 唯一的标号;若运动目标未曾在其他摄像机下出现过,则给该运动目标一个新的标 号,从而实现运动目标在大范围场景中的连续跟踪。我们通过贝叶斯框架融合运动 目标匹配信息和目标的时空特性实现了运动目标在多个摄像机下的关联。在运动目 标匹配方面,我们采用了一种扩散距离对总体以及局部直方图进行匹配。与其他直 方图距离相比,扩散距离能够减小光照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运动目标匹配的 准确性。在计算目标的时空特征方面,对于每一对有着连接关系的离开区域和到达 区域,我们用混合高斯模型来描述运动目标的转移时间分布。
非重叠场景下的跨摄像机目标跟踪研究
作者:陈晓棠  日期:2013-01-01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非重叠场景 数据关联 跨摄像机目标跟踪 颜色转换 拓扑估计 目标匹配 
描述:随着人们对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监控摄像头的个数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目前应用中的智能视频监控基本都是依靠单路摄像机单独进行的。然而,单路摄像机的视野有限,容易出现目标被遮挡的现象;并且,随着摄像机的普及,人们对视频监控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许多功能在单个摄像机下不能实现。因此,基于多个摄像机互相协作的智能视频监控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非重叠场景下的跨摄像机目标跟踪研究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1)多摄像机网络拓扑结构的估计;(2)多摄像机之间光照变化的处理;(3)跨摄像机目标匹配与识别;(4)跨摄像机目标跟踪中的数据关联。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为了弥补由于各摄像机视野之间的盲区所导致的时空关系的缺失,我们提出一种基于N邻域累积互相关函数的拓扑估计方法来为学习各摄像机之间的时空信息。我们通过定义N邻域累积互相关函数来锐化互相关函数的峰值,降低噪声的影响。实验证明,本方法可以处理传统的拓扑估计方法不能处理的较长观测时间窗或大规模观测目标集的情况,同时本方法避免了预先解决目标识别或目标跟踪问题,降低了问题的复杂度。 2)为消除不同摄像机之间的光照变化对目标表观颜色的影响,我们学习一种颜色属性转移模型来处理不同光照环境下观测的目标表观。通过将一个摄像机下的观测图像的颜色属性按照另一个摄像机的观测图像的颜色属性强制转换,学习从一个摄像机到另一个摄像机的颜色属性转移模型。依据颜色属性转移模型和运动目标在一个摄像机下的观测表观,就能够估计该目标在另一个摄像机下的观测表观。与其他颜色转移方法不同,本方法不依赖于已知目标对应关系的大规模训练集。 3)为了度量不同摄像机下观测目标之间的相似度,我们提出一种基于方向角度的目标匹配方法进行跨摄像机目标匹配与识别。本方法通过方向角度的概念来处理观测视角的变化,通过随机匹配策略来处理运动目标出现在不同摄像机下时较小的姿势变化。在公开数据集上与多种代表性方法的对比实验证明了本方法对视角和姿势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4)由于基于方向角度的目标匹配方法较耗时,不能满足多摄像机目标跟踪系统实时性要求,我们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模型的目标匹配方法来解决跨摄像机目标匹配与识别问题。本方法将转移摄像机对作为一个重要的特征,然后结合表观特征,用机器学习方法学习相似度度量模型,并为每个目标都建立一个自适应模型来描述类内的相似度。实验证明本方法提出的转移摄像机对特征以及自适应模型对跨摄像机目标匹配与识别的性能有很大提升。 5)为了得到最终的跨摄像机目标跟踪决策,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数据关联方法。通过融合目标表观信息以及摄像机之间的时空信息,将一个观测时间窗内到达的目标和已经离开视野的目标构成图模型。我们将多摄像机目标跟踪中的数据关联问题建模为求解图模型的最大权重独立集问题,求解这个整数规划,就可以建立不同摄像机下观测目标的对应关系。与现有数据关联方法不同,使用本方法解决跨摄像机数据关联问题可以得到时间域全局最优解。
非控场景下人脸分析关键问题研究
作者:曹冬  日期:2016-01-01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虹膜识别 Hough变换 Canny算子 Legendre矩 
描述:非控场景下人脸分析关键问题研究
非接触式手掌图像识别
作者:郝瑛  日期:2009-01-01 来源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生物特征识别 图像融合 掌纹识别 多光谱图像处理 
描述: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人们每天不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也会和各种身份的人进行远程沟通。在此背景下, 身份的识别变得越来越困难。而生物特征为身份识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同时具 有巨大潜力的解决方案。作为人类感知和改造环境的工具,手能够提供多种生物特征,包 括手型、掌纹和静脉等。尽管学术界在这些生物特征模态的研究中所公开的识别率越来越 高,然而绝大多数基于手的生物特征模态在数据获取时,都需要用户将手放置在图像采集 平面上,同时采用定位块限制手的姿态。这样的采集方式可能引起人们对健康、卫生以及 方便方面的顾虑从而产生抗拒心理。因此,研究者逐渐将目光转向无定位块甚至非接触式 的手掌识别。然而,非接触式的采集方式使得手掌在图像上的姿态变化更大,对图像预处 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并最终使识别率快速下降。 为了提高非接触式手掌图像的识别率,本文围绕着图像采集、预处理及融合问题,开 展了下述研究工作: ①提出利用图像变形(Image Warping)的方法对非接触式条件下手掌纹理的变化进 行归一化以提高识别性能。由于手掌内部缺乏稳定、普遍存在的特征,因此本文利 用手掌外轮廓关键点对手掌形状进行描述,进而采用图像变形的方法对由姿态引起 的图像变化(包括平面/深度旋转,尺度,位置以及皮肤拉伸等)进行归一化。对图 像变形的结果进行基于手掌中心区域和全手纹理的识别以及对手掌不同区域和手掌 形状进行融合识别的识别率进行分析,发现图像变形方法有助于提高非接触式手掌 纹理识别的性能。 ②设计实现了非接触式多光谱手掌图像采集装置,使用该装置能够方便地对光谱进行 配置,为手掌图像识别提供光谱维的信息。利用该设备建立了包含310类、11,160幅 图像的多光谱手掌图像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 ③针对非接触式多光谱手掌图像采集装置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预处理方法,消除了成 像系统带来图像失真、改善了手掌中心区域定位的精度。利用多光谱手掌图像序列 相邻光谱图像视觉内容之间的冗余性,提出通过最大化特征层表示的互信息实现多 光谱手掌图像配准。最后,比较了不同光谱下手掌图像的识别率,通过试验证明近 红外光谱下的手掌识别具有最高的识别率和稳定性。 ④将四种具有方向性的多尺度分解方法用于多光谱图像的像素级融合。基于曲线波变 换(Curvelet)得到的融合图像相对于原始图像从特征层的质量评价、信息增益以 及匹配层的识别率等多个角度,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光谱图 像之间的冗余性和互补性,将多光谱图像分为组内相关性大而组间相关性小的三 组,并分别对相关光谱和互补光谱进行像素层融合。实验发现相关光谱组中的近红 外光谱融合以及互补光谱组中的近红外与红光融合所取得的识别效果最好。 ⑤在匹配分数层比较了互补光谱和相关光谱的融合。无论使用什么融合策略,互补光 谱之间的融合结果都优于相关光谱,其中将白光与近红外光图像在匹配分数层进行 融合所得到的识别率最高,大多数融合规则下甚至高于直接对所有光谱进行融合。 特别是基于DS证据理论的方法取得的结果最好,当每类有六个训练样本时,融合白 光和近红外光的识别率就超过了99.9%。
静态场景下人脸的检测与识别
作者:刘威  日期:2004-01-01 来源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人脸检测 人脸识别 子空间分析 零空间 核Fisher判别分析 类内空间 流形学习 局部流形 
描述:人脸检测和识别的研究目的是使计算机具有类似人类的脸像识别能力.它在身份鉴别、人机交互、图像检索和视觉监控等众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尽管近三十年里,人脸检测和识别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但作为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
上页 1 2 ... 33 34 35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